七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鲁迅第2课时学情诊断(一)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有许多繁文缛节。学情诊断(二)围绕上堂课的复述故事,划分段落层次。全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写“我”对阿长的称呼,表现了“我”对阿长又喜欢又憎恶的感情——喜欢她时称她为“阿妈”,憎恶她时就叫她“阿长”。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介绍作者“讨厌”长妈妈的事例。第三部分(第19~29自然段):长妈妈为作者寻购《山海经》,作者非常感激她。第四部分(第30、31自然段):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探究人物(一)分角色朗读第6~18自然段。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探究人物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不厌其烦地告诫“我”。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让人感知到她的哪些特点?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纯朴。探究人物(二)齐读第19~29自然段。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请分别叙述出来。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探究人物2.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笔下的长妈妈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纯朴、关心孩子。探究情感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学生朗读19~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因为阿长没有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现了“我”对阿长轻视的心理。探究情感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因为有画儿的《山海经》很难找,没有人像阿长这么热心,这件事“别人不肯做”,“不能做”,而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会产生“新的敬意”,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探究情感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表达作者对童年、对阿长的怀念。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探究情感6.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