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十三)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洛阳期中)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解析:选B余粮收集制和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为了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为了解决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为了快速推动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都是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政策排斥市场,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错误。2.(2019·蚌埠一模)普列汉诺夫在1918年写的《在祖国的一年》一文中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容纳不下现代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时,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位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俄国来说则是遥远的事。作者意在强调当时俄国()A.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B.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C.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解析:选B十月革命时,俄国生产力水平不高且远远落后于欧美,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故B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故C项错误;普列汉诺夫强调的是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故D项错误。3.(2019·德州期中)1917年夏秋,布尔什维克针对工人、卫戍部队以及前线战士进行宣传,要求和平、土地、面包以及“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这使得大批新成员加入布尔什维克,在一个又一个的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这反映出当时布尔什维克()A.基本上掌握了临时政府权力B.坚持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C.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D.推动了革命形势向前发展解析:选D掌握临时政府权力的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布尔什维克,故排除A项;布尔什维克在七月事件以后放弃了和平夺取政权的方式,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可知,当时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成功,也就没有确立起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故排除C项;根据“大批新成员加入布尔什维克,在一个又一个的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可知当时布尔什维克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D项。4.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些方法在工业和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占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的。”这表明列宁()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D.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列宁主动放弃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发展工农业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列宁对改变苏俄落后现实的强烈愿望,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不难推知,列宁的这段话表述于十月革命之后,这一时期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显然已然取得了胜利,故D项错误。5.(2019·乐山一模)1923年夏天,在苏联一个农村家庭的男主人平均每昼夜生产劳动11.51小时,用于睡眠的时间只有5.58小时;1922~1924年,农民家庭兼并了成百万英亩的土地作为私财,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了靠工资维持生活的“无产阶级”雇工。由此可知,苏联政府正在()A.下放权力以调动积极性B.推动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C.牺牲农业以发展重工业D.试图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解析:选A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时间1923年,可知材料中的现象处于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根据题干表述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一些权力进行下放,目的在于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故A项正确;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是在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重工业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谈及苏联农村的小农经济问题,故D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