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一、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战国是例外: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2、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生产关系或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注意:这是王朝初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6、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二、古代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名为国有,实为周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④受田者的义务: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分封制的义务:贡献财物并派兵随周王作战)⑤耕作方式:奴隶的集体耕作⑥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⑦和分封制的关系: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两者是土地和义务的关系)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确立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起决定作用,消亡于1950---1953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往往导致土地兼并,与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B,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隋唐沿用。意义:a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受田者对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b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前提条件:都是国家掌握大量的无主土地。受益者:直接受益者是农民,根本受益者是国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租调制,租庸调制,府兵制。均田制瓦解: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土地兼并。瓦解的影响:武则天时开始遭到破坏,导致了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C,农民土地所有制:指农民拥有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不是封建社会的主导,却是封建国家税收,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来源。如清朝时期康熙实行的“更名田”。瓦解于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二)赋税制度:目的为了维护统治,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和控制人口⑴,赋税制度的演变1.西周:贡赋制度2、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春秋时期统治者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井田制瓦解而采取的赋税制度。作用:用法律的形式促使了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转变即承认土地私有,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我国最早征收农业税的开始。3、西汉:编户齐民目的:为控制和管理人民性质:是赋税制度也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地位:有正式户籍,有独立身份,但不能迁移(主要是自耕农)。主要义务:田租轻、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重、兵役、徭役等。其中以资产为标准征收赋税、兵役、徭役。4、北魏:租调制度:以均田制为基础,租指田租交纳谷物、调指户税缴纳绢和布。5、隋和唐朝前期:祖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是商品经济不发达情况下的剥削方式。内容:租指田租交纳谷物;调指户税缴纳绢和布;庸指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注意:隋朝开始部分实行以庸代役(“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年龄限制);唐朝没有年龄限制。作用:保证农民劳动时间,相对减轻负担,增加收入,巩固府兵制,部分的实现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化。瓦解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政府掌握的土地少→均田制被破坏而不能维持被两税法取代。6、唐朝后期:两税法实行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政府掌握的土地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目的:为了增加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