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十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90分钟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清政府外交官员刘锡鸿在参观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时记述:“入门右首,则林文忠公像也……文忠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上华文,下洋文。夫文忠办禁烟事,几窘英人;然而彼固重之者,为其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也,可谓知所敬。”文中的“文忠”指的是A.林则徐B.魏源C.李鸿章D.王韬解析:材料的有效信息有“办禁烟事”,可联系到课本上林则徐严禁鸦片和虎门销烟的知识。在刘锡鸿的笔下,英国人是因为敬重林则徐而为其立像,故答案是A项。答案:A2.魏源扮演了两个角色:“他是黄昏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魏源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分内的职责。”对于材料中“职责”理解不正确的是A.编纂《海国图志》,详实介绍西方历史地理B.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向西方学习C.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促进思想解放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因为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他和林则徐一起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关注世界,促进思想解放,但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向西方学习仅局限于学习技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故D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答案:D3.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李鸿章此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践行中体西用思想C.弘扬儒家思想文化D.融合中西文化精髓解析: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材料中“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贯穿的仍然是“中体西用”观念,故正确答案是A项。答案:A4.李鸿章在1896年出访欧美大国时说:“……泰西格物之功效,致力之材能,某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他日身归故国,后半生无涯之大事,将重整其旗鼓,忝颜而将中军;且较诸前半生之仅效微劳者,冀于中国尤有裨益。”这段话说明李鸿章A.坚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B.认识到了封建制度的腐败C.吸取甲午战争失败教训D.固守“中体西用”的观念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破产后,李鸿章想到的是要继续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而没有认识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即固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观念,没有认识到先进科学技术与落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没有认识到学习和变革社会制度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是D项。答案:D5.郑观应在《盛行危言·序》中说:“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该材料说明郑观应认识到A.政治改革的重要性B.中体西用的落后性C.“西学东渐”的必然性D.资本主义的先进性解析:本题的解题思路有二:其一,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论政于议院”“此其体”等,说明的是政治改革比科学技术更重要;其二,郑观应脱胎于洋务派,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之一,认识到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故正确答案是A项。答案:A6.“□□□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可以断定“□□□”处应该是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激进派解析:通过题干文字对该人物的勾画,推理出该人物主张政治制度的变革,但又不能完全摆脱封建羁绊,这一特征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特点,其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因此B项正确。答案:B7.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说:“请即定立宪为国体,预定国会之期,明诏布告天下。然宪法、国会条例至繁,尚待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