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内容摘要】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作业多,教师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突破点,以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为切入点,制定有效方案,使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关键词】有效教学学习习惯教学情境最近发展区一、问题的提出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是,不得不指出,这些亮点还只是停留在点上,从面上来说,不符合课改精神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我们通过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不管本地学生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仅仅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忽略了学生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形式化趋势,从而造成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作业较多,教师整天沉浸在繁重的作业批改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说,这与《标准》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活动空间、多从事一些探索性活动”的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基于上面的原因,我们觉得研究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切实减轻师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次,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既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数学学科的自身发展。《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数学望而生畏,不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地发掘教材、吃透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这迫使教师必须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因此,要转变农村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认为关键点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二、理论依据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弄清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最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2、教学最优化理论:就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3、建构主义理论: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知识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三、实施过程结合以上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一)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备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弄清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最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儿童认知的发展中有两种水平,即现有的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儿童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数学教育专家余文森先生指出:“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这个差异,稍加“点拨”,从而通过最近发展区的不断重建,促进学生的智力由潜在性发展向现实性发展持续转化,不断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着手去做呢?我们觉得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