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检测评估11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章乃器曾回忆:“我们在不久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中国从此可以转弱为强,中华民族吐气扬眉为期不远,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体现了()A.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的思想状况B.九一八事变后人们的悲愤心情C.华北事变在中国引起了巨大震动D.七七事变以来民族意识的觉醒解析:据材料“不久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可知在北伐战争后,因民族矛盾突出,人民心情悲愤,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人们的悲愤心情,故选B项。答案:B2.[2020·辽宁凌源一模]1938年2月美国记者的纪实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在上海出版发行,考虑到时局因素,而特意改名成《西行漫记》。据此推断其“改名”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化高压政策B.日本侵略者的文化殖民政策C.中共陕甘宁边区采取开明政策D.西方国家言论自由权利影响解析:结合“1938年2月”这一时间信息可知,日本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实施文化专制政策,所以“改名”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日本的文化殖民政策,故选B项;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化高压政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采取的开明政策与改名无关,排除C项;在日占区上海出现发行图书改名现象,不是受西方言论自由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B3.[2020·湖南衡阳模拟]1939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禁止使用“蛮、夷、蕃”等词来称谓少数民族,同年9月行政院又下令禁止滥用“少数民族”一词,提出以地域来称谓边疆同胞。国民政府此举旨在()A.缓解尖锐的民族矛盾B.践行“五族共和”的思想C.加强其专制独裁统治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1939年,国民政府禁用“蛮、夷、蕃”等词来称谓少数民族,提出“以地域来称谓边疆同胞”,国民政府此举在于希望团结少数民族来抗日,排除C项,选D项;题干中未提及民族矛盾“尖锐”,排除A项;1939年的任务是共同抗日一致对外,而非五族共和,共建共和国,排除B项。答案:D4.[2020·江苏南通模拟]1939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增设的鲁苏、冀察两个战区成立。国民政府派遣三个军的国军兵力分赴山东、河北,以加强游击战兵力,袭扰、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A.意图贯彻全面抗战路线B.积极应对抗战战略相持的态势C.直接推动百团大战开展D.开创国民党军队敌后游击先例解析: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标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选B项;国民政府是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排除A项;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于1940年下半年发动的,排除C项;国民党军队敌后游击在抗战开始后就进行了,排除D项。答案:B5.[2020·广东深圳一模]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D.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解析: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使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了敌后战场,故选D项;“1944年到延安等地采访”与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报道无法打击国民党的实力,不会对两党力量构成影响,排除B项;报道不会打破经济封锁,排除C项。答案:D6.[2020·福建厦门模拟]1942~1943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采用教育民众互助友爱、组织开展纺织运动、协助灾民发展生产等方式,安置了25万涌入边区的灾民。这主要反映出()A.恶劣的战时环境导致灾情扩大B.抗日根据地适时调整了工作重心C.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正式确立D.中共充分认识到战争胜利的根源解析:当大饥荒发生之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方式,“安置了25万涌入边区的灾民”,使得25万灾民免于被饿死,这会使得广大民众更加信任中国共产党,这主要是因为中共充分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