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数学教学的新境界---“化错课堂,求真育人”兰州65中郭启涛去年10月下旬,我有幸在北京聆听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的报告对我的触动很大,感受颇深。在此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华应龙校长“化错课堂,求真育人”讲座给予我的启示:一位能把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的教师,他具备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聆听每一个学生思维的声音,能够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错”中学习,在“错”中发展,在“错”中成长,这样的精神境界让我钦佩不已,从中我也领悟到面对学生的错,教师应该做到:一、要能容错正如华应龙所引出的人生自古谁无“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可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有几人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在教学中,常常看到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处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错误是自身教学缺失或学生不认真学习造成的,在课堂上对非预设的“错误”不知该如何解决,把不符合标准答案的观点视为错误,或“听而不闻”或“视而不见”或“淡而处之”,有意回避或淡化学生的学习“错误”。常见的是在公开课上,教师和学生成为默契的表演者,课堂教学过程流畅,学生表现到位,教学效果显著,呈现出一节精彩的“无错课堂”。这是真实的课堂吗?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的课堂吗?我们的学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吗?课堂上出现“错误”成了打乱教学预设、影响课堂流畅的“罪魁祸首”。对于学生出现的课堂错误,教师往往缺乏耐心,怕耽误教学进程,表现出闻错色变。一旦学生课堂上回答错误或出现偏差或不流畅,就简单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语阻止学生的发言,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斥责挖苦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战战兢兢,生怕出错,自信心受挫。教育专家成尚荣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是正常的,要接受学生的错。正如华老师所说的“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化错课堂,才有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通过容错,去搭建学生思维发展的平台,进行真正的过程教学。错是错,要温暖的“容”。有容乃大,大者能容。教师要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要让学生悦纳自己和同学的差错,要创造机会,暴露学生的差错。通过调整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勇敢健康的心态,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和善解人意的“同理心”。因而,化错是破解“标准化”教育模式,培育良性教育生态的需要,是矫正重“结果”轻“过程”教学弊端的需要。学生出现错误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是我们教师的义务。老师一定要正视学生的错误,不要采取回避的态度对待错误,因为这是现实中的真实所在,我们教师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所以,华老师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学生不是我们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的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二、要能融错华老师认为: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融,是把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外在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融化、融合、融通,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让正确从差错中生长。教师在“融错”中,应有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思想认识,当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时,不是着眼在对还是不对,而是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是当下价值还是长远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努力创新。现代的课堂教学重视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