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当好一名教师2010-01-1310:55:59|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板块课堂在我们的课堂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其一,隔。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其负面作用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制造了某种无形的“隔”。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如今师生之间的互动隔着一个电脑,电脑作为中介物,阻断了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同时也淡化了生与生的沟通,这样就使课堂少了点“人脉”,少了点“人情”。解决之法:化。电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并非是课堂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学不能围绕课件展开,课件应该自然地“化”在课堂里,是教师组织课堂的一种工具,教师脑子里应该有“物为我用”的意识,而不能“我为物用”。其二,呆。教师提问缺乏技巧,缺乏机智,没有对问题进行很好的设计,所提问题不是难倒全班同学,就是能够被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样就根本达不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解决之法:活。启发式课堂,既要设计好提问的环节,又要在课堂中灵活应对。要做到“活”,既要有所预设,又能根据课堂情境适当进行调整,同时摆脱机械式操作,适度地超越当下,有前瞻性与全局观。其三,冷。老师在课堂里冷漠无情,表情呆滞,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这种教学是功利性思想对课堂的侵蚀,教师没有感情的付出,仅仅把上课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作为谋生的手段,如同饭庄做行脚客人的生意,“一次性”,不考虑发展。解决之法:热。只有真正融入学生当中,热情洋溢地与学生展开交流,才能进入学生的心,才能得到学生的心。其四,独。唱独角戏,好像整个舞台就他一人,把学生当作观众,甚至眼中没有观众的存在,一堂课自始至终看着天花板的右上方,直至下课铃声响起,结束表演。解决之法:和。要跟学生有所交流,从语言到眼神,到手势,到情感,全方位的交流,才能使课堂拥有生命力。其五:陈。内容陈旧,形式陈旧,不管文体,不管今古,一以贯之,坚持一种教学模式。解决之法:变。俗话说:各师各法,各马各扎,各庙各菩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名家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他的课堂教学的全部,日常课堂不能只是一种模式,每天都要有变化,一成不变不能满足今天学生的需求。第二板块:修养所谓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自身修养的提高。提高教师的修养,应从如下三方面着眼:一、知识其一,背景知识。语文老师应该具备充分的语文以外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多寡,关系到语文课堂能否真正成功。好的老师上的课,让学生没有饥饿感。夏丏尊评价李叔同,说他的国文课、书法课、英文课上得比本专业的老师更吸引学生,而他原本给学生上的是音乐、美术课。其二,本体知识。即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应该深入、准确,有深刻的领会,不能懵里懵懂,更不能误读。当然也不必害怕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哪怕是跟传统观点完全不一致,也应该有更客观、清醒的判断。程说“李镇西是个不彻底的革命者。”他举李镇西上《拿来主义》一课为例,当学生对“文化遗产”有不同看法时,因为考虑到要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李提高嗓门把学生的异议压了下去。其实李镇西不需这么做,以他的名气和功底,完全可以随意行止,“怎么上都是合理的”。其三,条件性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外围知识,却又是不可或缺的,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知识。中学教师的价值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教学的细枝末节上;他们从事的是比大学教授、研究者更艰苦也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如何在课堂里有效且生动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绝非一件易事,而应是一个技巧性、艺术化的过程。于漪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在课堂里朗读一篇没有标点的文章,读得上气不接上气,使学生真切体会了那种局促和气闷的感受。一个外教给中国孩子上英语情境课。他掏出一张照片,跟孩子们说:“Thisismyfirstdaughter.”又掏出一张照片,说“Thisismyseconddaughter.”当他掏出第三张照片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Thisismythirddaughter.”老外摆了摆手说,“No,heismyson.”其四,经验性知识。利用自身经验,处理课堂里的突发事件。老教授在第一堂课里,为了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说:“我是你们老师的老师,你们该叫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