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青岛三模)二里头文化遗址(公元前1800~前1600年前后)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这说明二里头文化()A.属于文明时代B.实行分封制度C.形成早期国家D.属于部落联盟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制陶、铸铜作坊,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这说明二里头文化属于文明时代(由于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这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故选A项;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材料不涉及这一方面,排除B项;氏族制度向政权制度(军队、监狱等)的过渡,以及阶级的划分和对立,构成了早期国家的时代特色,材料未体现这方面,排除C项;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主要是战争)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二里头文化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时期,不属于部落联盟,排除D项。2.(2020·重庆杨家坪中学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解析:选A。材料中迁都频繁、“经常狩猎”等都是游牧习俗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讲到的是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不能表明局限于贵族,排除B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来,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D项。3.(2020·安庆示范中学联考)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D.小农经济的形成解析:选B。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休耕与连种属于耕作技术材料中技术的变化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下耕种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井田制瓦解的表现为公田被大量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排除A项;耕作技术的变化不能反映劳动人口的多少,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男耕女织,排除D项。4.(2020·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其时民心所向解析:选A。由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这段记载说明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用河流运送粮食,不能得出水路是主要运输方式的结论,故B项错误;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至全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的强大而非统一六国的趋势,故D项错误。5.(2020·百师联盟摸底考试)现存成书年代(战国初期)最早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将社会组成概略分为六种: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与妇功,所谓“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这表明()A.社会等级秩序的划分B.民营手工业分工很细C.政府重视官营手工业D.国家经济支柱分六种解析:选C。由《考工记》这一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专门文献指出“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国家有六类职业,百工是其中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方面说明“百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百工”是属于官府手工业,故C项正确。6.(2020·蚌埠二模)下表反映的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人物主张孔子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老子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墨子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商鞅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这些主张反映了()A.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