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湖北省保康县歇马镇百峰小学黄佳旺李守丽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调整的不断改进,农民发现单靠耕种土地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家庭支出的需要,于是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发达地区高额的学校收费以及务工条件又极大地限制着大部分务工子女上学。因此,许多儿童只好“留守”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照顾,留守孩子教育成为了学校、家庭教育的焦点和难点。留守孩子健康成长成为了新农村社会稳定、家庭后续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问题。一、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亲或者母亲单方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有的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有的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这个群体的数量正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日益增加,总的来看,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隐患多。外出务工者大都是年轻力壮的农民,其孩子也都是儿童和少年,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转折期,思想、心理、身体不成熟、不稳定,随意性大,自控力弱,孩子一旦失去家长和老师的约束,极易自由散漫,我行我素,出现安全事故。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而且有时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因此,留守孩子安全隐患多。2、生活质量低。留守孩子在农村缺乏家长有效的生活关照和调整,生活习惯差。许多孩子不讲卫生,随意饮食劣质食品。相当一部分孩子经常不洗澡、不换衣服。大部分孩子营养水平低,抵抗疾病能力弱,这些不良习惯和低水平生活,直接影响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3、性格孤僻怪。留守儿童大多是交给爷爷奶奶照料或寄住在亲戚、邻居、朋友家中,爷爷奶奶一般都不可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溺爱,他们更加放任小孩。即便是管教,也存在一个交流沟通上的代沟问题。至于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一般不会像对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教这些孩子。认为管得太严,孩子不理解。农村隔代教育、寄养教育,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和想法无法得到正确的理解、疏导和解决,长此以往,留守孩子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强,性格孤僻,严重者与家长、老师、同学产生隔阂,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4、行为习惯差。由于缺乏正确、有效地教育和疏导,加上祖辈溺爱和代监护人地无奈,部分留守儿童任性、自私、固执倔强,对长辈不征文尊敬,没有爱心,不爱劳动、上进心差,缺乏集体荣誉感,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5、家庭教育淡。一方面农村家庭困难不能给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三是留守孩子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缺乏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孩子学习,难以了解到孩子心理困惑,从而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进一步恶化。二、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策略留守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生力军,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成为了社会教育的共同问题。1、政府关注。一是各级政府要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决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规条例细则落到实处,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二要加快户籍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分离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渐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三是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扩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缩小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