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二章一、文言文阅读第二节文言虚词•高考总复习·语文考纲解读•高考总复习·语文考纲点击《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考试大纲》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种版本的新课程标准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要求重点掌握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近几年来,有些虚词每年都有考查,如“以、而、之”等,这要重点训练;有些虚词也常考查,如“乃、其、且、为、焉、因、于、则、与”;有些虚词不太考查,如“何、乎、若、所、也、者”。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成分。•高考总复习·语文命题趋势高考试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内外关联、生熟组合的方式,即从课文中选取语句与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编组,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这样做降低了难度,同时也把考生在课内学过的既有知识与需要解答的新问题串连起来,便于考查考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课文内容要熟悉。也有试题选项全部出自文段,要求在读懂全文,弄懂句意的基础上作细致的比较,当然这也属于课内外知识的迁移问题。主要是选择题型,文句翻译题也会涉及到对虚词的考查。•高考总复习·语文考点整合•高考总复习·语文金题透析(2009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B.发兵捕之,久不得周怀政之诛,帝怒甚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高考总复习·语文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这道题给出的四组8个例句全都出自文本,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项中“其”,前者是代词,代李迪,译为“他的”;后者是副词,表祈使,译为“当,可”。B项中“之”前者是代词,代“亡卒”,译为“他们”;后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中“以”前者是介词,译为“用”;后者是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D项中“乃”都是副词,译为“竟然”。答案:D•高考总复习·语文(2009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攻原得卫者假舆马者B.待公而食信而见疑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洎牧以谗诛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且为所虏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原文4句,其余4个全部选自中学课本,考查考生对学过的知识的掌握与迁移。A项中前一个“者”是助词,提顿语气,不译;后一个是代词,译为“……的人”。B项中两个“而”都是连词,但前者表顺承关系,而后者表转折关系。C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后者是介词,译为“因为”。D项中两个“且”是副词,译为“将要”。答案:D•高考总复习·语文考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余肉持去,衣尽污。数赐缣帛,徒用所赐钱帛,取少妇于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②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自以为海内无双,博闻辩智,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其故何也?”东方生曰:“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高考总复习·语文诸侯不朝,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