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发展补短板师资均衡促提升——中心校背景下农村师资队伍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中心学校方斌摘要:2015年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最后5年,是教育步入现代化的攻坚之年。乡村教育改革的总基调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学校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建立校际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鼓励校际合作,推广并完善“强弱捆绑”、“教育发展协作区”等模式,加大中心学校到村小挂职、轮岗力度,探索“走教模式”,为村小培养一批教学能手、带出一支骨干教师,最终实现全乡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关键词:乡村教师待遇均衡协作交流教育现代化2015,是一个时间的节点,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最后5年,“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渐落地之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攻坚之年。无论是教育的热点、难点,还是冰点、重点,都会引发社会关注,舆情聚焦。目前,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顶层设计业已完成,“靴子如何落地”?作为一名基层校长,面临现实的种种拷问与政策的考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讲话中,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一系列方案,包括: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落实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学校联盟、学区化管理等形式。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实现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袁贵仁部长的讲话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拨开迷雾,点亮一盏明灯。近年来,我们立足乡村,找准工作靶心,力争学校师资建设突出重围,走入一片新天地。一、立足乡村,找准教师均衡发展的靶心。安庆东郊,长风沙,摇曳在唐诗宋词里的小镇。忆往昔,风色沙头,一江帆影,千年古港诗留名;看今朝,长岸已非,阡陌纵横,赏心胜地正重辉。长风沙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南朝时的齐魏之战,春秋战国时期的“鹊岸之战”。史载诗仙李白“四过安庆,两涉长风沙”,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诗句有《古乐府·长干行》:“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长风中心学校已有60多年的办校历史,岁月峥嵘,积淀了深厚的校本文化,上个世纪80年代,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中,勇立潮头,“八项管理、四项制度”饮誉全市。然而,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却屡遭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长风乡距城区不远,城乡地理落差15公里,然而,教育的差距却输在“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孔雀东南飞,教师的单向流失,教师“洗脚进城”成为趋势。现代教育的短板在农村,仅以长风乡为例,长风中心学校下辖9所村完全小学、1所中心幼儿园、8所附属幼儿园,分布在55平方公里的狭长的长风乡境内,村小规模小、生源少。在校学生701人,专任教师114人,临聘人员24人。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143人,专任教师3人,临聘人员9人。8所附属幼儿园幼儿人数80。学校设两处一室(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统一管理全乡的教育教学管理。因此,构建教育均衡的高地,是近几年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们最大的困惑在于:教师发展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目标已经明确,理念已经知晓,实践上也做了一些探索,为何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大的感触在于:改革的美好愿景与动机,时常遭遇坚硬现实的抵触。在远大理想和微观实际之间、思考言说和具体行动之间、表达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鸿沟,不断在彰显中放大,且愈加刺目。这是今后我们工作的主要矛盾,改革的靶心,随着“十八大”、十八届三、四中全会、“两会”、2015袁贵仁部长的讲话精神贯彻,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地,给了基层破冰的勇气。二、立足乡村,破解教师均衡发展的难点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收入少、地位低、职业吸引力不强、优秀教师留不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加剧了乡村教育的衰落和“空心化”。(一)、农村教师队伍人才结构。1、分散性。农村小学以村级为单位,星星点点,散布在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