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方彤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从而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设计理念: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要重视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训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从而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准备:课文录音课件学案:1.搜集有关宋庆龄的图片等资料2.围绕同步导学的“自主学习”进一步学习课文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1.设疑: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在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当初,宋庆龄不肯搬家,就是舍不得这两棵树。(板书:舍不得)你知道这是两棵什么样树吗?(生:樟树)2.出示樟树的图片现在让我们看看这到底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出示:这是两棵——的樟树。)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结合图片,好好读读第四自然段,画一画关键词语。(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对前一节课的内容回忆,同时在此设疑,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课文至第三自然段才让读者看清这是两棵樟树,显然是有用意的,在承上启下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这两棵樟树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由第三自然段切入教学,能直奔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有效地抓住樟树的特点,感悟樟树的品质。)二、品读樟树的外形1.这两棵让宋庆龄舍不得的樟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用文中的词来概括一下吗?2.(影示文中描写樟树外形的语句并点红:蓬蓬勃勃)你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板书:蓬蓬勃勃)(1)你从哪里感受到樟树是蓬蓬勃勃的呢?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用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2)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四季常青的樟树,美美的欣赏一下吧!(让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有感情的读读课文)(3)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赞美一下樟树吗?投影出示:无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_,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仿写句子:无论……还是……,……总是……。(设计意图:一:促进学生对樟树外形特点的理解,加深其印象。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同时也由此投射出樟树内在顽强的生命力。抓住“蓬蓬勃勃”这一词语,先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了这两棵樟树的一个整体形象,然后再通过解读具体的文本,细化、加深学生对樟树整体特点的认识,让樟树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起来。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同时减少学生用这组关联词语造句的难度)3.指导朗读、背诵这是多么顽强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樟树啊!让我们一起试着把樟树的这一形象永远记在脑海中吧。(指导学生看着樟树的图片练习背诵第四段)能背诵出来吗?教给你们一个小窍门:先看看这一自然段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枝干、树叶、生长特点)这样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自己练习一下!5.指名背诵、齐背。(设计意图:“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也是中年段的课程目标之一,花一点时间理清写作顺序、内化课文语言,能为语言的运用及习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感受樟树的香气过渡:宋庆龄如此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仅仅是因为它们长得蓬蓬勃勃吗?1.自由朗读课文第五小节,思考:这个自然段又写了樟树什么特点?(先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说说)板书:拒虫香气永久保持2.影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