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抓德育教育的振颍幼儿园姜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我认为应该对幼儿的德育工作予以认真研究,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一、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要做到系列化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儿的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培养。所谓教育内容的系列化,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品德特点,制定系列化的德育工作方案,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对幼儿实施有计划的品德教育,才能保证幼儿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发展。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十一”的爱祖国教育等等。还可以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进行系列教育。以“三八”节的爱妈妈教育活动为例,语言课中的儿歌《我是妈妈的小帮手》;学唱歌曲《我的好妈妈》;游戏《我帮妈妈拎菜》;美术活动《我为妈妈做红花》等等。“爱妈妈”的教育活动不仅在时间上保证了系列化,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整体配合,形成了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品德,还能调动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二、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是很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工作。由于日常生活教育内容不系统,这就要求我们要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怎样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使其道德情感、是非观念、品格素养及行为习惯良性发展呢?具体有以下几项措施。一、注重环境的潜移默化效能首先,创造一个充满道德情感的环境。德育对幼儿来说,首要的不是让其具有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而是促进其道德情感的萌发。因此,创造一个充满道德情感的环境至关重要。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教育目标作为首要任务,自然地、慢慢地把道德感情渗透到每一个幼儿的心里,让他们都向往着做一个好孩子。特别是当幼儿做了好事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幼儿体验到做好事、做好孩子的自豪和荣誉,从而产生追求赞誉的情感和愿望。在这种积极情感的带动下,幼儿之间会形成良好、向上的,充满道德情感的环境氛围。其次,创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幼儿和成人一样有自尊心,需要别人尊重。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幼儿: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尊重他们的兴趣选择;尊重他们的性格。同时,还要注重启发、引导幼儿逐步养成互相尊重的品德和习惯。互相尊重、和谐、融洽的环境对幼儿也是重要的。再次,创造一个展示道德美的环境。一切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思想、行为、语言都是美好的,爱美是人的天性。教师在布置教室时,要尽量展示幼儿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如按季节特点挂上展示一年四季风光特点的画,同时教师要注意在画面上反映幼儿的四季活动特点。此外,还可将幼儿画展和手工展中的作品挂在教室里。如“献给妈妈的礼物”以及大型图片展“祖国在我心中”等。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布置,都展示了幼儿对道德美的体验和追求,也是对幼儿良好行为的正面强化,更是唤起幼儿自我教育的好途径。它是德育与美育的综合,也是持久、广泛、潜移默化的德育形式。二、注重教育教学活动的潜移默化功能首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师要注意挖掘每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如歌曲《分果果》,教师可联系当前实际,从克服独生子女只知接受长辈的爱而不知爱长辈的心理出发,带领幼儿从“李小多分果果”联想到家中的长辈,联想到分其他更多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谦让的好习惯,逐渐养成“心中有他人”、尊重长辈的良好品德。其次,将德育因素渗透到教材中。有些教材并不含有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