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学国学1.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选自《论语·子罕》【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评析】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2.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选自《论语·子罕》【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评析】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夯基础一、作者名片1.简介欧文·斯通(1903-1989),生于加利福尼亚。他的童年生活十分艰难,先是做报童维持自己的生活,后来当过推销员、牧童,替人赶车,暑假期间去果园做工。读完中学后仍打工:赶车、站柜台,在肉食厂、电力厂做临时工,等等。他读完大学之后,又获南加州大学经济学硕士,后去印第安纳大学任教。他的写作生涯是从写剧本开始的,以后转向人物传记小说的创作。他的一生写了25部传记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1934),还为杰克·伦敦、尤金·德布斯、米开朗琪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历史文化名人写过传,在欧美各国很有影响。2.作品《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1934),还为杰克·伦敦、尤金·德布斯、米开朗琪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历史文化名人写过传。3.评价美国传记作家。二、写作背景在达尔文之前,生物进化已是铁证如山了,一些敢于冲破宗教信仰束缚的科学家也开始正视这个事实。18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布封就已认为生物物种是可变的,并大胆地推测所有的动物都来自同一种祖先。他并且认为地球的年龄要比《圣经》所记载的几千年古老得多,并把生物物种的变化和地球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但是在社会的压力下,布封被迫宣布放弃这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因此未能产生什么影响。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因一次考察,对某岛上动物异样的外形产生兴趣。他进入更深一层的研究,用了22年的时间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进化论,推翻了多年以来“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创造的”这个亘古不变的说法。达尔文的名字尽人皆知,他的科学发现和进化论摧毁了唯心论的生命神创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有力论据,被恩格斯认为是“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他的《物种起源》也因此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本书再现了达尔文的执着严谨同时又充满浪漫刺激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探险活动。【相关链接】1.传主介绍达尔文(1809-1882)出生在英格兰西部普雷斯顿一个世代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瓦尔宁曾把他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希望他将来也能成为名医、继承家业,但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到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达尔文对神学院的神创论等谬说十分厌烦,他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自然科学讲座,自学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热心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1831年,年轻的达尔文经汉斯罗教授的推荐,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舰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这五年考察,用达尔文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件决定了他一生整个事业的大事,在这五年中,他跋山涉水,进入深山密林。大自然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千奇百怪的变异,把他的整个心吸引去了,他开始对圣经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上帝制造出来,而且物种是不变的”说教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以“物种逐渐变化”的大胆假设,摒弃了物种不变的说教。为了避免偏见和替自己理论找到更多的根据,当时他专心到甚至连自己的婚事都忘了,他不但细致地整理了在大自然中可收集到的各种变异事实,还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