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成因、心理特点及转化方法每个班级里都会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都比较落后,这就是所谓的后进生。后进学生是我们每位班主任必须面对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班级中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如果不及时地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对班集体起消极腐蚀作用,甚至影响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后进学生往往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因此,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无论是对于这些学生的前途和班级面貌,还是对于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后进学生,热情耐心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他们同样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因此,转化后进生是每一所学校乃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用全部的教育热情、丰富的教育智慧去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认真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全面掌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一、后进生成因分析后进生并不是天生的,他们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等方面的原因。1.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的不足,是造成后进生的重要的内部因素。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不能及时地正确引导,就可能沾染上一些错误习气,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青少年由于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单纯幼稚,有时辨别不清真假美丑,因而容易误入歧途。一些学生虽然其智力与一般同学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但由于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着较显著的不足,加之学习方法不当,使得学习过程中反复失败,由此他们的自我意识便被扭曲了,形成了消极的失败者心态,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与健康积极的学习动力。2.不良的教育生态环境是造成后进生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家庭因素影响。家庭是学生生长的基本环境,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言行对子女品德的塑造、人格的完善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极为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而不适合的家庭教育则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有的家长生活腐化,趣味庸俗,言行不一,形成反面榜样;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不允许孩子有一点过失,即使是孩子做错一点事或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会对孩子进行严厉的责骂和惩罚,致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所有要求一律满足,娇生惯养,这些孩子一遇挫折便束手无策,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家庭严重不和,家庭结构遭到破坏,使孩子感受到孤独、缺少关爱而到社会上寻找“温暖”;还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或对子女教育不重视,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老师。(2)社会因素影响。青少年学生好奇易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剥削阶级的享乐腐朽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都会侵蚀青少年;大众文化中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会毒害青少年;另外,社会上少数犯罪分子的引诱、教唆也会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3)学校因素影响。由于社会大背景及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使得学校和教师普遍感觉到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模式”使教师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或重视分数的倾向。只抓学生学习,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只抓尖子生,不顾后进生;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学生缺乏感情和关爱,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尤其是对后进生只是批评训斥,甚至变相体罚,严重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对待学生不一视同仁,亲疏不一,处事不公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二、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尊与自卑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心理。渴望积极肯定的评价而获得自尊是普遍的心理需要,对于后进生也是如此。他们也有强烈的自尊心,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他们的自尊往往表现出其特殊性:强烈、盲目、敏感。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十分强烈的自尊需要,他们对触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