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教学体系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杜威的教育实用主义理论以及知识建构主义理论探讨了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明确和肯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论述了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的主体地位和主要作用。关键词:实践教学;理论探讨;人才培养;作用近年来,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所占的教学比重日益增加,教学内容也日益丰富,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客观地说,实践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取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优良的社会道德品质。当前,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知识指向转向实践能力指向,理论知识不再作为高校的唯一考核标准,而对学生实践性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的地位越来越高。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旗帜鲜明地提出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实践教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一、实践教学的理论意义1.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知行统一观,强调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学习,还包括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学习。实践是人类知识的重要获得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类知识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基础上不断累积的,人类社会也在循环往复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得以进步。2.实践教学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重在提升人的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素质的人才,仅仅拥有雄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具有包括思想观念、态度、毅力、耐心、细心等诸多做人的品质等方面的道德水准。理论教学虽然可以充实人的头脑,但是无法替代社会实践对人的品格和意志方面的磨炼和提升。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深刻领会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3.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理论知识来源于社会生产与实践,理论知识正确与否需要实践来检验,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和进步。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既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知识获取手段,同时也是完善理论教学和实现创新的基础手段。实践教学多年来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短板,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大力开展实践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二、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创造了人”,意味着实践对于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现实逻辑意义。人类知识是人在与大自然长期的社会实践当中逐渐积累、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类的知识,实践既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人类知识的重要源泉。很多学者从理论上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高等教育当中,实践教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1.基于默会知识学习的实践教学理论。默会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按照波兰尼的看法,人类社会存在两种知识:一种知识是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即利用文字符号、图表或公式等来表达的知识,该类知识具备物质表象性;另一种是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这类知识不能用物质形式来表达,仅仅存在于意念当中,无法讲授与传达,只能被领悟。波兰尼认为,从本质上来说,默会知识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