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大气的压强实验中学段林艳【教学设计思想】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大气有压强;·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2.过程与方法:·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教学方法】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实验演示:将一个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猜杯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二、进行新课1.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活动1]演示大小试管实验、饮料瓶变扁实验,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1)“被吸住”的小试管:将一个大试管装满水后把一个小试管插入,放在瓶口,大试管倒过来后,松开托着小试管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2)“饮料瓶变扁实验”:将饮料瓶用热水涮一下,然后把盖子拧上,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活动2]师生分析实验:(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3.怎样测量大气压?[活动3]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液体的压强公式能不能用来计算大气的压强?学生分析回答。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呢?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2)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4.精确测量大气压实验:托利拆利实验[活动4]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重复上述过程。(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