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案例:一句话改变了他——班主任鼓励性评语的“威力”安徽省繁昌县田家炳中学马贞元时间过得真快,今天领来学生成绩报告单,才想起来又到了期末写评语的时候了。大多数班主任可能觉得写评语很费神,我也觉得的确如此。但是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写评语是很辛苦、很费神,但若写好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话说“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讲的是说话方式对人产生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用于实验的人分为两组,分在室温相同的测试室,他们两组人的体温总和也相等。然后,对一组人进行表扬、赞美,极尽夸奖之能事;而对另一组的人,则进行批评、责备,极尽打压之能事。结果,再测室温时,发现被表扬的一组人所在的实验室,温度比另一组高得明显。这等于用数据证明中国那句俗话“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确有科学依据。我们在教育问题上,千万不要忽视这样的规律,对学生要尽量用鼓励性的语言。同样的意思,用鼓励性的语言更易让人接受,而用责备的话则易使人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对此,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深有体会。结合性格因素,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讲究语言艺术的运用,可获奇效。尤其是班主任评语,对学生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能产生诱导、启发和拔高的潜在影响,从而促进学生进步,以达教育之目的。上一届我班一个很内向的同学,入学时成绩在全班五十几位同学中排名第三十多名,在全校排名可想而知。这样的排名,想上重点高中可能性很小。他的家长对他上重点也不抱希望,只是希望他在学校能快乐就好。入学后,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很文静,眼睛忽闪忽闪的,很明亮,很灵透;虽然性格内向不爱讲话,但为人坦诚,待人友善,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有一次班级的畚箕坏了,我准备第二天从家里带些铁丝来,把它绑好。可第二天早读前到班上一看,畚箕完好如初,看不出坏的痕迹!我甚至都怀疑我记错了,还以为畚箕原本就是好的呢!可是,手里拿着的铁丝告诉我,畚箕昨天的确是坏的呀。可究竟怎么回事呢?……同学们陆陆续续地来到班上,我问了他们畚箕的事,他们都不知道是谁修的。直到班长来了,说了事情经过,我才知道是这个同学在昨天下午放学后,留在班上和班长一起修的。他说,怕今天晨扫时没畚箕用。班长极力夸奖这位同学的手巧(确实如此,畚箕修得不留痕迹!)。而这位同学只是红着脸坐在座位上,一声不吭。这时候的他实在是可爱得不得了!从那以后,班上的桌椅板凳坏了,他总是不吭声地修好。连总务处的人都惊讶我班的公共财产竟能保管得这么好。其实,只是因为有他!因为有他,我才能省去很多麻烦,从而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因为有他,班上的其他同学才不用为用坏的公物发愁,从而能更好地学习。所以我班同学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不错。可是,在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虽然班级总体成绩很不错,但是我们这位可爱的同学考试成绩却并不理想。这是我、也是全班同学所不愿看见的。但是,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在期末考试成绩出来的第二天,我到这位同学家去家访,得知他的家长每天早上很早就出门卖菜,一直到近中午菜卖完才能回家。所以,上学期间,他的早餐都是自己解决。而他也没有像其他大多数小孩那样,直接拿几块钱到外面买点早点吃就算了。他总是很早起床,在家里自己做饭,还给父母准备好饭菜,1等他们回家热热就可以吃了。就是这样一个细心又善良的小孩,他怎么就不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呢!家访时,他的家长表示,对于小孩的学习,他们也无能为力。但是,他们又说,这个小孩聪明,家里的手表、小家电坏了,他都能修好,要不,长大了,可以开个修理铺什么的,也可养活自己。可我们怎么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没有知识,光靠聪明不一定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么聪明的小孩,学习不好是多么可惜啊。在耐心地和他的家长沟通以后,他们也希望他能好好学习,将来的路可能好走一些。再和这个同学谈学习,他却闷着声直摇头,问急了,他就红着脸说他的成绩太差,没信心学习了。对于这种近乎直白的拒绝,我差点都想发火了,可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如果当时我真的发火了,这个内向的同学可能以后再也不和我说话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