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转化后进生一个班里肯定既有优等生,又有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班主任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十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给我体会最深的也是后进生的转化问题,让我欢喜让我忧。但我作为班主任,从没有因为后进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和转化。几年来,在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不断实践、摸索中,我明白了,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的群体,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几年来,在转化后进生的实践中,我遇到了多种多样类型的后进生。他们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自身的,也有他人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这些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1、有些“后进生”的产生是“师源性”的。学生在上学之初,一般对学习都有着好奇与兴趣,绝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成绩均为优秀、良好。但小学三年级以后,开始有学生掉队,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掉队的人越来越多,差距越来越大,逐渐出现了“后进生”群体。在低年级中,绝大多数孩子是优秀的,只是有些孩子在性格方面有些内向,在能力方面有些逊色,如果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能因材施教,或偶尔无意地伤害了他们,就会导致“后进生”的产生。这种“后进生”常常表现为思想品德不良、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差、纪律意识薄弱、自控能力差。我长期从事低年级班主任工作,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犯如此严重的过错,不能因为我的一时疏忽而耽误了孩子的发展。从一年级开始,我特别关注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关注一些较为异样的孩子,以鼓励教育为主,在班级中形成积极竞争机制。2、有的“后进生”是学生个体之间差异造成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接受新知识快一些,有的接受的慢一些;有的善于在逆境中达到目标,有的抗挫折能力较弱;再加上学生所处的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观念、行为方式、人生观等都不尽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进生”知识在某些方面相对别人较差。这类“后进生”的存在是客观现实。我往往是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一般除那些在知识接受能力慢一些的学生外,其他类型的孩子首先是要帮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正确的学习态度。有了对“后进生”的正确认识,还要采用正确的转化对策。首先要防患于未然,积极预防“后进生”的产生。一个“后进生”的产生决不是毫无征兆的,它必然有一个心理演变和发长的过程,会有很多不良的征兆和苗头,然后,仔细分析,找准问题的症结,采取相应的措施,铲除这些不良征兆和苗头继续发展的土壤,“后进生”产生的隐患就会基本排除。因此,我在工作中时时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可能发生问题的征兆,防患于未然。值得我欣慰的是,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我带的低年级班级中,很好地做到了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后进生”的产生。用我的“火眼睛睛”去发现“后进生”将要产生的征兆和苗头,用我的“温暖爱心”去拉回即将迷途的孩子。其次引导“后进生”达到自己能力应达到的水平。传统的学生评价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习过程评价,评价的导向性不强。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帮助学生树立“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观念,及时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进行肯定,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并在成长过程中树立信心,推动学生从厌学型、被动型机械型向主动探索型学习转变,促使学生与自己的过去相比不断进步,达到自己应达到的学业水平。最后视“后进生”为待培养”特长生”,从积极的角度探索新方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八种智能,但智能并不是与生惧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多元智能组合。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与性质却呈现许多个体差异。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一方面“差”,但在另一方面则可能具有特长。所以,我一直都屏弃“后进生”的偏见,多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去审视“后进生”,把“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