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为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和贯彻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渠道、多种形式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再提高。但是,人们往往在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基本功、业务能力和水平等诸多显性因素的同时,容易忽视一个隐性的问题,那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笔者想在几方面就此问题谈上几点看法,以供同仁们参考。一、情感因素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影响到整个课堂气氛和教育效果。教师能否善于控制、支配自己的情感,应当是教师最基本的修养之一。首先,教师的工作时间长、任务复杂而又繁重,加上个人家庭生活的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会在工作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这其中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成分。教师切不可将消极的情感带入课堂,更不能借题发挥,迁怒于学生,或者尖酸刻薄,讽刺挖苦学生。这样最容易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多种不良表现,特别是后进生,如看小说、吵闹、顶撞老师等,这些现象都会引起教师情绪上的波动。这时教师要控制好自己,一定要冷静,保持理智,万万不可感情用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而不能就事论事,纠缠不休,与学生一较短长,论个输赢,更不能说一些伤害学生的过头话。宽容、热诚、理解、关心和爱护,才是教育者应有的姿态。第三,喜欢守纪律、学习好,聪明有礼貌的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天性,而后进生缺点多,学习成绩差,调皮爱惹事,不守纪律,教师自然也就容易在情感上加以疏远。这种情感上的厚此薄彼,常常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和平时的师生交往中表现出来。学生对于教师的这种情感最为敏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心目中这杆爱的天平失去平衡,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就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师生间的关系。教师应自觉控制这种情感的流露,对后进生应多一分真诚,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爱心,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应时刻牢记教师的教书育人这一天职。二、交往和仪表风度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师生间存在着年龄上的差异,知识经验上的差异和心理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使得师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代沟”。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教育和教学的实施必须是建立在师生的交往特别是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基础之上。师生交往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交往的类型和程度。试想一位教师如果总是板着面孔,一种教训人的口气,从不把学生当作朋友对待,师生间是决不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的,自然也就建立不起来和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角色和地位,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注意调整好自己与学生交往的姿态,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仪表是指教师的服装、发式、姿态、举止等外部表现的集合,它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客观上扮演着与其它行业不同的社会角色。学生最初接触教师时,在情感上会形成一定的好恶感,这种情感的产生,大部分来源于教师的外在形象。一个温文尔雅、形象端庄、衣着得体、整洁中充满书卷气的教师很容易使学生对其产生好感和信任感,甚至会有一种崇拜感。学生一旦产生这样的情感,就会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对其所传授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的衣着与打扮应与学校的环境和教师的角色相吻合。教师的服装应整洁中透出美观,大方中蕴含着典雅,表现出教师的职业特征和精神风貌,以自身的美好形象去影响学生。如果一位教师浓妆艳抹,珠光宝气,袒胸露腿地出现在讲台上,学生们是听课还是在欣赏时装表演呢?显然对学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更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风度是一个人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