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应用,努力破解学校信息化建设迷局---学校信息化建设典型案例1、实施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的出台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带来了发展的良机。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初建成效,学校也被命名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镇江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2011年12月被确立为“国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首批职业学校分中心”,2012年12月被确定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第一批试点建设单位,此外,学校校园网站建设也屡获佳绩,2011年学校网站获“江苏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园网站评比活动”一等奖,2012年11月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百佳网站”称号。虽然学校在信息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屡遇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意识问题。虽然学校管理团队和广大教师都知道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但还未内化并转化成自身的一种普遍行为;2)机制问题。教育信息化的管理队伍不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权责有时划分不够明确;3)经费问题。经费总体投入不足,经费使用不尽合理,“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普遍存在;4)队伍问题。专职人员队伍建设不足,岗位编制、评聘体系等方面尚未理顺;5)应用问题。师生应用信息化手段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还有待加强,资源建设不尽合理,资源应用程度低。2012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更是在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批评了部分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资源”的倾向,呼吁完善制度政策,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2、主要目标我校自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以来,一直把信息化建设的着眼点放在应用上,将解决五个方面的困境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努力破解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建设轻应、重硬件轻资源”迷局。学校针对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时代下的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将学校建设成环境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生活信息化,能充分使用信息化手段,以资源和数据共享为主导的智慧型现代化职业学校。3、工作过程及主要成效学校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和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建设过程中,努力破解困境,在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应用模式上不断探索,努力构建智慧型现代化职业学校,学校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开展具体工作:(1)加强信息化应用的保障建设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领导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办公室和学校信息化专职部门信息处合署办公,具体落实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学校建立了全校信息员制度,各系部、职能处室、班级均设有信息员,明确了各层次信息员工作职责。从领导层到执行层,再到操作层架设覆盖全校的教育信息化组织架构,真正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长期、稳定、有序推进。2.创新制度,明确职责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全面创新和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各项制度,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上网认证管理办法》、《网站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校园电视台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员管理制度》、《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制度》等涵盖学校教育信息化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教育信息化建设全过程。学校还明确了从事信息化工作专职人员的工作岗位及其工作职责,同时梳理了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办事流程。3.加大投入,体现绩效近年来,学校积极筹措资金,逐年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投入,做到每年有预算有投入,近二年教育信息化专项投入累计超过1000万,占到学校总预算的7%,在学校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和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中又将这个数字明确提高到10%。学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信息化工作纳入系部、职能处室工作绩效考核,严格标准、科学评价,并在绩效项目奖励上予以体现,同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教师业务考核范围,在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上予以体现。(2)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