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监管改革及其借鉴(上)2012-03-09 摘 要:金融衍生品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经过短短 40 年左右时间的发展,已经在金融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求,同时具有价格发现和繁荣市场的作用,但是其同时也带来了高杠杆程度、容易滋生和传播风险、误导价格和破坏市场等问题。2008 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不但使金融衍生品市场受到重创,而衍生品的不当创新更被认为在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危机爆发后至今,主要发达国家和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监管机构,针对衍生品的监管理念和方法,努力进行变革,核心是使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趋于全面、严格,并重视系统性风险。对我国而言,在金融衍生品尚未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对金融衍生品实现有效监管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是监管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风险,监管改革 一、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状况 金融衍生品,又称衍生金融工具,通常是指从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s)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从交易场所的视角来看,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分为交易所市场(ex-change-traded derivatives,简称 ETD 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over-the-counter,简称 OTC 市场),即通常所说的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固定的交易场所,交易的是标准化合约,有集中的结算制度和严格的保证金制度;而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情况相反,交易市场是无形而分散的,所交易的是非标准化合约,清算与结算非集中进行,无固定的保证金制度。危机爆发之前,场外衍生品由于其灵活、可满足风险管理的个性化需求等特点倍受投资者的青睐,然而由于其定价难、透明度差等特点使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危机后的去杠杆化进程中,受影响最大的也是场外衍生品市场。 (一)金融危机后的 ETD 市场:有限萎缩 金融危机爆发前,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维持了长达十年的上升态势,其中金融期货和期权增长较快。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资料统计,金融期货的合约数从 2000 年底的 2537.7 万张增长到 2007年第一季度的历史最高峰 15671.3 万张,增长了 5.18 倍;金融期权的合约数从 2000 年底的 2769.6 万张增长到 2008 年第三季度的历史最高峰 16536.1 万张,增长了 4.52 倍。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的名义本金分别在 2007 年第二、第三季度达到历史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