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作者:唐元兵(王场初中) 初中美术课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育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作为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那么,如何搞好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呢?一、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初三的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觉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