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熟悉的民风民俗有感 今天,再一次听了喻老师执教的习作课《我熟悉的民风民俗》。其实,对于习作课的教学,我是最发怵的,因为要想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成文,确实是很难做到的。这一次的教学,我觉得喻老师在具体的操作上有两个亮点: 1、在第一个学生汇报自己熟悉的民风民俗时,能及时小结:要说清楚在什么地方。什么民俗。具体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寓意。(这一小结清楚地引导了学生本次习作的内容。)2、在指导学生怎么写时,由斯妤的描写除夕的片段,引导出:要抓住自己在体验这个民俗时的最大感受,我们写这篇习作时就要抓住这点最大的感受来写具体。本次教学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1、引入部分:在回顾本单元的各篇课文后,让学生明了:民风民俗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接着,喻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看着学生说不出来,喻老师就以龙舟、舞狮为例,想拓展学生的思路。这一环节在我们设计者看来是行之有效的,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却遭遇了尴尬:学生对这些东莞本土的文化并不了解。其实,这也并不难理解:传统文化在他们这一代的传承上没有接上,而且大部分孩子都是外地生,他们更没有机会去了解这些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例子还是得改,一定要以学生熟悉的内容为例,否则干脆就不要,直接以课文引入就行了。 2、审题的训练。对课文纸上的习作要求,在本堂课上没有出示、也没有让学生认真读过。假如我是一个初次的听课者,我会连本次习作的基本要求都不知道。就算后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明确的写法指导,但也会让人感觉这是教师自己强加于学生的,而不是课程的要求。 3、课程目标的达成: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之一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由此,我觉得更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审题的训练。如果仔细阅读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会发现:第 1 页 共 2 页我们方向好像有点偏了。课文纸上是这样说的:“请你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从这句话来看,加强学生课前预习是十分重要的。从目前学生的课堂状态来看,他们之前的了解是明显不够的。因为有的学生连他要说的民俗名称都不清楚。课文纸上还这样说:“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调查访问了解到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其实,教师就可以根据这句话对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引导: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的内容来写,最好写自己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