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替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能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一般不太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认为教师的讲授更有效率,以致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并逐步丧失了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师应树立“教学活动”的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每个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构建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熟悉、新奇的,又富有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例如,在上“平方根”这节课时,我先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大象和蚂蚁为何一样重?设蚂蚁的体重为 x 克,大象的体重为 Y 克,它们的体重之和为 2a 克,则 x+y=2a,两边同乘以(x-y),得(x+y)(x—y)=2a(x—y),即 x2一 y2=2ax 一 2ay,变形得:x2—2ax=y2—2ay,两边都加上 a2,得:(x—a)2=(y-a)2,所以,x—a=y—a,即 x=y。这样,蚂蚁和大象就一样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奇怪的结论呢?同学们都非常好奇,纷纷带着质疑的心态去观察、思考,但一时却找不出原因。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这与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有关。由于学生都迫切想知道错误究竟出在哪里,因此,课堂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探究的欲望也特别强烈。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浓,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注意转换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获得数学知识。其次,教师要善于提问,启发学生激问。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中点四边形”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中点四边形”的概念,然后提出一系列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就“中点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画图、猜想、证明。1、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由中点的条件你能联想到哪些定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