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从日记走向习作》课题研究培训讲稿: ―――日记对小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正安县土坪镇中心小学 吴政一、消除惧怕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我校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虽然部分学生已有了两三年的习作体验,但是怕写作文仍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有关“习作”部分中强调:“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对照这段表述及结合教学实际,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在于:1、不明白写作目的。2、缺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不能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 要想改变学生的现状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抓手”,日记不失为一种好形式,和教师统一内容的“片段”练习相比,日记的表达内容宽、泛,且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确是自我的需要。如何让学生爱上记日记的习惯呢?首先是降低选材的难度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既可以尽情地书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对自己的认识,又可以抓住一天中难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瞬间、一个闪念、一点发现、一点感悟、一点收获等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去写,学生易于动笔并让学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领会到“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我们对美的发现。”逐渐增强写作的信心。其次是降低表达的难度,因内容的相对单纯,学生对内容的组织、安排也容易了许多;因内容是真实的,本身就符合生活的逻辑,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大多流畅、生动,易于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又转化为继续习作的动力。第三是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充满个性的生命个体,家庭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思想认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通过“日记”,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并利用“日记”这块阵地,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将习作教学的难点分解为更细小的点加以练习。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快些,老师教起来就容易些,也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教”的积极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当他们在“日记”的写作中不断获得自我肯定的体验时,才会对习作产生真正的兴趣。二、顺应心理特点,培养观察习惯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定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