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粮食仓储端牢“中国饭碗”安徽省蒙城县坛城镇农民在振丰粮食收储公司粮库院内出售新麦民以食为天,仓廪实则天下安。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拥有世界最大的粮食仓储规模,储存的时间也相对要长。因此,仓储保管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代中国粮食工作者为此不懈努力,传承“四无粮仓”的行业精神,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优良传统,发展出世界领先的“四合一”储粮科技,致力于“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为端牢“中国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粮食流通形势和库存规模下,仓储保管承受空前压力。一方面,要在历史性高位库存、超常规期限储存和多元承储主体、复杂储存形态的条件下,克服保管、监管力量相对不足的困难,守住安全底线。另一方面,要顺应新形势、直面新矛盾、聚焦新需求,着力转方式、优结构、换动能,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和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中锐意进取,积极推动粮食仓储的功能升级和内涵优化。将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粮食仓储工作中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不论粮头食尾还是农头工尾,粮食仓储都是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上游连着种粮农民、中游连着产业人员、下游连着消费者。随着农民存粮习惯的改变,加上前些年托市政策的影响,粮食产后更多流向粮库。此外,加工企业也更多从政府粮食储备或政策性库存中获取原料,仓储在“产购储加销”的粮食流通链条中权重上升,不仅要做“蓄水池”,还可以发挥“中继器’作用,传导市场信号,助推供需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仓储不能再仅仅满足收原粮、卖原粮并且坐等粮食上门的经营模式,企业应该摆脱吃政策饭的依赖性,主动面向市场、服务农民,通过订单等方式寻求和锁定优质粮源,引导农民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并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帮助农民产后保收增收;同时也为下游加工企业提供高品质适销原料,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主护航。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贯穿到底连续十几年的增产丰收,我国已实现阶段性粮食总量安全,对于粮食“多”与“少”的问题必须具有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保持定力。但必须看到,数量安全不等于绝对安全,结构性不平衡、低端产品过剩和高质量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会影响粮食安全的成色和可持续性,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消费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并与“健康中国”战略不相匹配。同时,低效、无效的供给以及流通在仓储环节的滞阻也给财政和社会资源带来沉重负担和不必要的消耗,进而影响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合理承受。因此,当前粮食的主要矛盾不是数量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数量充裕的基础也为下一步调优结构提供了足够空间。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加坚决有效地“去库存”,建立健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粮食储备体系,合理确定储备规模、结构和布局,便于优质仓储资源的集中增效,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将创新驱动、藏粮于技作为转型发展的路径我国粮食仓储历史悠久,目前具有世界领先的储粮科技及其应用实践,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既有储粮效果好的高大平房仓、机械化程度高的立筒仓和浅圆仓,也有保粮性能差、落后的简易仓囤;既有低温气调、信息化粮情检测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也有主要靠自然通风、摊晾、“手摸牙咬”的传统型人工保粮做法。随着仓储保管体量的增大、保管质量要求的提升、保管人员队伍的变化,旧的仓储工作格局和方法明显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推动粮食仓储从数量保管走向更加重视品质保鲜、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从粗放管理走向集约管理,走质量兴粮、科技兴粮、人才兴粮之路,推动粮食仓储的高质量发展。要以质量变革为主体、以效率变革为主线、以动力变革为基础,牢固树立质量导向,通过创新技术应用、改进管理实践不断提升效率,借助效率驱动的点滴积累,促进从原来的要素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增加粮食仓储的科技含量,最终提高其中的全要素生产率。以此为愿景,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