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微课设计西关街小学 田生菊【教学内容】2011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P90、91 页《平均数》。【教材分析】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的概念,是一种常用的"特征数"。它既可以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推断和预测总体特征的,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本课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除法运算含义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从基础知识来看,分为两个内容: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标准(2011)》较《标准(实验稿)》做了较大的改动,其中就大大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把原来第一学段的平均数放在第二学段中,这样的调整更加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此外《标准(2011)》还增加了平均数易受极端数的影响(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影响)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认识。因此,根据《标准(2011)》中的理念,平均数的学习中,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意义。故教学中不能只给出几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作为教学重点,而应当强调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的理解,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学情分析】《标准(2011)》中,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统计知识,已经多次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但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本课学习是学生“第一次”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这里把“第一次”加上“”,是因为本校在上一学年全校更换用新教材的,本届四年级学生三年级时用的还是旧教材,已经学习过平均数。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平均数”和“平均分”的联系和区别不是很清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单一、呆板。另外还感到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由于对平均数的统计含义理解不透,导致不能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这是因为以往我们把《平均数》这节课当成是一节应用题的课,侧重读题、分析、计算。而从《标准(2011)》出台以后,列入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重视平均数意义的教学,也注重学生估计意识、猜想意识和推理能力的发展。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