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课 短新闻两篇开卷有益 见证历史,胸怀天下 詹姆斯·赖斯顿说过“19 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 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们周围何尝离开过新闻?在信息社会里,我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以提供给我们有用的信息,引导我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可以让我们从容地回顾那段“历史”,汲取经验和教训。 在风云激荡的当今,胸怀天下的人们祈祷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只有放弃权利与拥有、愚昧与偏见的争斗,才能维系人类“爱”的存在,滴水穿石,共同构建我们富庶而美丽的蔚蓝色的家园。本文所选的两篇新闻稿,前者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后者获美国普利策奖,阅读它们,相信你一定会获得许多启示。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每一次对历史的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基础导学 1.作者简介 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 100 篇》(新华出版社 2000 年版)。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 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 1960 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自 1977 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 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 2004年才搁笔。 2.背景资料 《别了“不列颠尼亚”》 写于 1997 年 7 月 1 日,也就在那一天的零点,在中国,在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归了祖国的怀抱。《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离开了祖国,变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50 多年来,25 任港督代表英国对香港进行统治。 为了使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许多努力,终于,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13 年的漫长等待,让亿万中国人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当 1997 年 7 月1 日零时这一庄严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