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三朵节作文【篇一:纳西族文化体验报告】纳西族文化体验一直不知道纳西族,是一个如此神奇而又博大的民族。古老悠久的东巴文字、色彩鲜明的纳西服饰、悦耳动听的丽江古乐、赏心悦目的民族舞蹈,以及充满异域风情的民俗节日......纳西族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作为一个云南人,我感到骄傲而又遗憾,骄傲的是我们有如此优美的民族文化并一直传承到现在,遗憾的是她没有被太多人而熟知。由此,简单介绍一下我所认知的纳西文化。一、纳西族介绍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纳西族民族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二、纳西族服饰文化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大致与汉族相同,传统男子服饰以马帮时期的麻“布马掛和皮大掛为主要特色,妇女则穿绣着七星、日、月的披星戴”月服,代表勤劳。每逢节日,纳西族妇女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七星披肩。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它是用整块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人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月。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披肩既有装饰的作用,又非常实用。纳西族妇女劳动时,不习惯用肩挑,多是喜欢用背驮,因此披肩又可当垫肩使用。一物两用。三、纳西族语言文化纳西族由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两种文字,一种是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又译为木石之标”“”记或木石之记录),绝大多数的东巴经用这种文字写成。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罕见仍使用着的原始象形文字,它比图画进步,但又比已属于表意文字发展阶段的甲骨文原始,是属于图画记事和表意文字中间发展阶段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所使用的另一种“”文字称格巴,它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四、纳西族乐舞文化“纳西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唐代和元代的志书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以及男女动数百,”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的记载。纳西族代表音乐有丽江古乐、丽江洞经音乐等。纳西族的很多传统古典乐舞保存在东巴教中。东巴经中有被誉为国宝的东巴舞谱《蹉姆》,用图画象形文字记录了东巴举行仪式时所跳的各种纳西族古代舞蹈。不仅是中国国内少数民族古文字中迄今仅见的舞蹈专著,也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的最早舞谱之一。纳西族舞蹈分为歌舞、乐舞、表演性舞蹈、宗教舞蹈等。歌舞,纳西族的民间歌舞的代表有《热美磋》、《喂默达》、《阿“”“”丽哩》等。其中《热美磋》俗称热热磋或窝热热,属于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此类歌舞都边歌边舞,随着轻松的舞步,一人领唱众人和。“”乐舞即用乐器伴奏而无歌唱的舞蹈,分为打跳,《白沙细乐》中的古乐舞。表演性舞蹈中麒麟舞(纳西语:麒麟蹉),明、清时传人丽江,属中原道教艺术。以舞蹈为主,融乐、舞、戏、画、编于一身。勒巴磋,意为勒巴舞或跳勒巴。是一种大型的,带有宗教祭祀色彩的风俗性歌舞,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在丽江塔城一带流传。勒巴舞共有12套40“”多种跳法。库蹉、噜蹉,意为跳年或祝岁舞。噜蹉意为跳龙。在丽江鲁甸一带流传。其风格与勒巴舞极为相似。宗教舞蹈的代表是东巴舞,纳西族东巴教东巴在举行迎神、驱鬼、祭祀、婚礼、超度等仪式时所跳的舞蹈。有300多种跳法;东巴经有著名的舞蹈教程《磋姆》专书。五、纳西族节日文化“”“”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