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是被赋予美好象征意义的存在,月亮是所有中国人心里挥之不去的永恒的情结。走进《月迹》,难以品味的不是月的形象,而是品月的童心、童真、童趣。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是通过品读作者笔下的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将自己发现和体验到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实现与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站立着的作者的共鸣: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童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2.过程与方法:品读课文,体味孩子在寻月过程中表现出的童真童趣;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一颗童心,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学重难点】1.品味孩子在寻月过程中表现出的童真童趣。2.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发现和体验到的美。3.启发学生保持一颗童心,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视频文件《月明中秋》)一、导入新课1.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睛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板书:月迹/贾平凹)(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2.解题题中“月迹”的“迹”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播放音乐《琵琶语》)二、初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1.理清寻月踪迹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中——空中(中堂——院内——院外)2.把握寻月心迹孩子们为什么要一口气不停地追寻着月亮的踪迹呢?他们是在怎样的心理驱使之下一次又一次地追寻着月的踪迹?(不满足——失望——嫉妒——惊奇)孩子就是这样永远不知满足,他们没有一刻愿意停止自己追寻的脚步。(板书: 追寻)三、再读课文,品味童真童趣1.品味童真童趣过渡:在童心的世界里,到处都是奇妙的想象、惊奇的发现和美好的体验。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品味哪些属于孩子们的童真童趣。① 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友情提醒:选择你喜欢的品读方式可以让你读起来更有味!你可以轻声读,动情处也喊出声音来读;可以自读,也可以小组合作齐读,或分角色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开始读吧!② 指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