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更多空间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其重点也在于说明学习过程。细细地品味包裹在寥寥数字之中那精准又深远的含义,不禁对我国古代教育家们肃然起敬。我国的教育不正是在经历了科举、八股、应试、题海的迷途后,弯弯转转又兜回了老祖宗这儿吗曾几何时,学习过程被数不尽的习题、考试吞噬,教学过程也异化为机械的灌输填压和死记硬背,学生则成了学习的工具,他们鲜活的个性和光亮的灵性已经消失殆尽。新课程改革如同一阵春风,吹绿了人文情愫的嫩芽,吹出了教育价值的真谛。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就是要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都能获得成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不再是受压学习的人,教学也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流程操作,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着力从可接受性和可发展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逐步形成思考—探究—创新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技能,还能领悟人生哲理,让课堂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调动全身的组织器官,让学生进行更多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门前刻着“观察,观察,再观察”几个大字,这就是他工作的座右铭,也是他从切身的科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观察是人们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身等,或借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进行考察和了解的一种过程和方法,它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著名发明创造和论著学说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完成的。如牛顿从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得到启示,从而得出科学界的一条重大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蒸汽机的发明和创造,最初是瓦特从观察水烧开的蒸汽冲开壶盖得到的启发,另外世界上的一些文学名著、名画、名曲无不是在观察中得到启示,捕捉到灵感而完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观察。曾经我读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以前的小学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