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 北宋 ) 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免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号半山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伤 仲 永 哀伤、叹息曾经的神童什么是成才的关键 正音正确朗读课文• 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wéiyìpān yèchènmǐn1 、金溪、明道,表示时间地点的词不必翻译。2 、民:平民 3 、识:见识、接触 4 、与:给 5 、书:写 6 、养:赡养 7 、意:内容、中心。 8 、传:传递 9 、指物作诗:指定物品(让他)作诗 10 、观之:观赏 11 、可观者:欣赏 12 、奇:奇怪,对……感到惊奇 13 、或:有的(人) 14 、日:每天 15 、从:跟从、跟随 16 、令:让 17 、焉:语气词,可以不翻译。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 2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3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本来止能那终于尚且达到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