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新课改,无疑成为了传统语文教学和当代语文教学的分水岭,迎合时代发展趋势,语文老师纷纷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大多收效甚微,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出发,以新课标为理论依据,对语文的课程性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四大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论述。【关键词】新课改 人文性 自主性 合作学习 探究性新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课堂较之传统课堂开始迸发出勃勃生机,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刻到位,不然就是过度发挥,不然就是邯郸学步,很多课堂上的改革创新徒有形式,实效一般。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传统语文课堂,教师对文本的过度分析和过渡发挥,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把语文课上得毫无诗意、毫无美感可言,语文课少了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既失去了学生的喜爱,也没有发挥到语文课堂人文教育的功能。新课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包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2]。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3] 叶圣陶《叶圣陶出版文集》.2009.(52) 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我们思考,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很大程度弱化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基础知识教学就显得落伍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没有含金量的知识点。课堂上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了,也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精彩句段必要的分析见解。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篇作文满纸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