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一、导入抽查背诵今天,我们来讲《纪念刘和珍君》的最后一部分,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这一部分。二、分析课文。六、七节1、 从第六节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是赞成还是不赞成?(明确:不赞成)分析:鲁迅认为,人类长期流血的斗争的历史,正像古代多少万年前用了大量的木材后才成为一小快煤炭那样,经过劳动人民大量的流血牺牲,才使得社会前进了一小步。而、请愿是不在内的,更不用说徒手请愿了。(鲁迅从来都不赞成向反动派和平请愿,他说:“请愿一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空谈》。“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死地》)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过渡:尽管鲁迅不赞成请愿,但仍热情的歌颂了这次牺牲的爱国青年,指出他们的血不会白流,血痕必将扩大即社会影响一定会扩大。)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鲁迅引用陶渊明的诗。是摒弃消极的因素,从血痕必将扩大去引的。对死者来说,他们“为中国而死”与山河共存,精神永在。对生者来说,则必须继承先烈遗志继续战斗,激励“后死者”必须战斗下去。(过渡:我们继续来看第七节,这一节总结全文,进一步指出了烈士死难的革命意义,鼓舞革命者奋然前行。)2、 这一节先概括了整个“三·一八”事件的情况,用“竟会”“竟至”“竟能”三个程度副词,突出了反动当局的暴虐凶残,反动文人的无耻下劣,爱国女青年的临难从容。而后对刘和珍等人“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这一事实做了极高高的评价,指出了这一次死伤对将来的意义: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华民族是不会灭亡的。即使那些觉悟较低,不敢反抗的苟活者,也将会从烈士的流血中逐渐清醒,从死者淡红的血色里对未来依稀的看到微茫的希望。至于真正的革命战士,他们将从烈士的精神里受到鼓舞,更加奋勇前进。“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纪念刘和君”作者在一次的表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极端愤慨,点明这篇文章的题意。最后一句话,有和前面第一节相照应。(作者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的?齐读思考。明确:a、高度赞颂——“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