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类型中学时期的学生之间的交往既有普通人际交往的共同之处外,又具有其本身的特点:有人说学校是象牙塔,又有人说学校像小社会。一方面,学校里的人际交往其目的较社会上单纯,情景因素占较大比例。学生之间一般比较重视心与心的交流,看重每一份真挚的情谊。在学生时代容易产生志同道合的挚友,甚至一生的知己;另一方面,校园的人际关系亦能从某些方面折射出社会上的人际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对人际关系开始有了更多理智的思考,其中包括人际交往的目的等等。更多学生不愿做书呆子,他们满怀学以致用、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渴求。在向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彼此可能产生更为理智深厚的友情,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社会上的较表面、较功利的交往。人际交往于此展现出了其复杂的一面。 如何正确定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呢?从懂事到念高中、上大学的十几年时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交往体验和经历,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对比较稳定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心理。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再如何睿智,也不可能完全洞悉大千世界人际关系的奥妙,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完善与调整的。随着人的思维世界的丰富,原来的交往方式并非一定正确可行。于是,人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甚至走进误区。 在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时不免觉得有些人不好相处,有时,又会感到自己也有与人难相处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困惑就会加深。以下时从大量不同类型人际交往中提取的典型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的研究能使我们加深对人际交往的理解。 1 自我中心型 美国社会学家杜威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分析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对待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有三种态度:其一,社会为个人而存在;其二个体应服从社会;其三,社会与个体有机相关,社会需要个体的效用与从属,同时亦需要为服务于个人而存在。“以我为中心型”的交往模式即杜威讲的第一种。这类交往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我”字优先:在生活上“自我中心”式,有的学生对于集体生活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沿袭着在家中当“小皇帝”的习惯,觉得周围的人让着他是应该的,他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不管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有的在学习上“自我中心”,因为自己是班上的尖子,就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看不起一般的同学,不愿与他人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有的在社会活动、集体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