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策略一、问题的提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数学问题的提出有利于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波利亚认为,在解题中适当的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同样,在问题解决之后对解题策略及结果的反思,以及对结论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均能引发更多新问题,推动着深层次的思考。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笔者曾利用学生教育实习期对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课堂调查。随机抽取了 1~6 年级六个班,分别选择了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12 节数学课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各年级教师平均每节课提问数为 37.05,也就是说教师几乎每分钟就提出一个问题,而学生平均每节课提问数为 6.06。从这样的大致数量可以发现数学课堂以教师提问为主,而学生的提问能力相当匮乏。从学生的年龄及提问态度上看,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小,约束感不强,积极提问者居多,在整个低年级组中约占 58%。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学生积极提问的比例明显下降,在整个学生中积极提问的学生比例仅为27%,约有 6%左右的学生从不提问。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提出问题是老师的事情,我们只管解答。还有些学生认为,老师只有先教才会提出问题。由此可见,当下的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淡薄,数学问题的提出能力较弱。二、影响小学生问题提出的因素学生的提问意识由于性格上内向害羞、心理上害怕老师批评、害怕同学笑话以及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减弱等客观因素而呈现积极提问的学生比例下降。除此之外,影响学生提问能力还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两方面分析。从学生的学习角度看,一些学生很少主动思考数学,根本不知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更不知道哪些地方容易产生问题,直接导致了不会提问。另外,学生缺乏对已有知识的归纳总结,不善于利用元认知对学习进行检查和评价,不能恰当地提出问题。 从教师的教学角度看,教师在教学时一般更注重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忽视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缺乏必要的提问策略,忽视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形成过程,忽视了对学生提问积极性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不良习惯。三、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对策 根据对影响学生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