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们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可能折断我们性情中某些深深地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们内心变得清洁而明亮,丰富又宽敞,使我们面对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明人徐溥在求学期间,为了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便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一个秒法。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说了一句好话、想了一个好念头时,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黄豆;若自己做了一件坏事、说了一句坏话、想了一个坏念头时,就在另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颇多,黄豆很少,他便深刻反省;过了一段时间,黄豆黑豆各占一半,他再接再厉,律己更严;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见满,黑豆则屈指可数。徐溥就凭着这样持久约束,不断修炼自我,完善品行道德,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废墟的召唤 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做编辑。著作有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集《风庐童话》、《宗璞散文选集》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孙犁评价她的散文说,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细节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就有对 自然的感悟,就有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宗璞有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教学目标: 1. 运用上节课学过的阅读分析文章的方法,分析本课。 2. 理解本课的主题,掌握作者的写法。 • 圆明园是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凭吊它,怎能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她感悟到了“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你从哪读到的朗读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 思路与文章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是如何安排结构、组织材料的呢?读完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请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浏览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题目入手《废墟的召唤》指的是哪?写了什么内容?召唤了什么? “ 废墟”——圆明园的景“ 召唤”——改革,振兴情融于景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本文创作于 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