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部分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专题十 论述类文章阅读 ( 必考 )[考情把脉] 考点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范围 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选文涉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天文学和地理学、文艺批评和美学、传统道德和国学、社会管理和城市建设、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诸多方面。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选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和自然科学类文章两种体裁之间不断变化。 要点 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纵观近几年的考情可知,高考对这些考点的考查是稳定的。 题型 选择题,文字表述题。 [真题体验] [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