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基本要求模块章 次节 次基 本 要 求选修Ⅴ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联系社会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属性和复杂多样的特性。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能理解和解释自然灾害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运用地图能说出世界和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能举例说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辩证关系。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能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四大基本特点,明确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其原因。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和台风能明确和理解影响我国四大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与分布,提高对各种气象灾害成因、危害、防治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了解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树立抗灾意识和环保意识。第四节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能举例分析说明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对我国农业产生的重大影响。第三章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能了解和分析自然灾害损失的时空差异及其原因与规律,能理解各大洲主要自然灾害及其灾害损失。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能了解并比较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灾害类型、形成、发展、分布的主要环境原因。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了解我国防灾减灾有关法律,能综合分析我国在重灾区所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与主要成就。第二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了解并正确选择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我们掌握在灾害发生时一些基本的自救与互救常识和正确方法, 提高生存能力。四、 实施建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1、建议偏文科学生选修“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在文、理科分班后进行,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二,这样有利于分班教学。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旅游地理”模块中有关旅游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