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 孔子 孔子(公元前 551- 公元前 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11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1 )) 3030 岁前,位卑而能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鄙事”,有志于学。• (( 22 )) 30—5030—50 岁,欲仕不能。岁,欲仕不能。• (( 33 )) 50—5550—55 岁,在鲁从政。岁,在鲁从政。• (( 44 )) 55—6855—68 岁,周游列国,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历尽艰辛。• (( 55 )) 65—7365—73 岁,安居鲁国,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办教育,理六经。 (( 11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治上主张““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他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己所不欲,毋施于人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 、孔子思想 22 、孔子思想、孔子思想• (( 22 ))教育思想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提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第一章 分析文义• 子曰:“学 / 而时习之,不亦 / 说乎?有朋 / 自远方来,不亦 / 乐乎?人不知 / 而不愠,不亦 / 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很愉快吗 ?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课文探究• 第 1 句讲• 第 2 句讲• 第 3 句讲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修养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日 / 三省吾身:为人谋 /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