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的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忻城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肖信菊教材分析:《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学情分析:“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五百多年树龄的大榕树,有着“百年巨榕、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景观,壮观无比。即使是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并不是都有机会欣赏这难得的奇观,更何况我们是农村的孩子呢?因此,孩子们在学习课文、理解句子、体会感情等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所以,在本节课中,把多媒体课件恰当的整合在教学之中,利用它的直观性、具象性和音效性,将学生欣赏到的各部分文字信息多元化,从而培养孩子们更加有效的阅读;更加有个性的阅读;更加有创造性的阅读。一、教学要求: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习课文写景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忻城县 2009 年教育技术研究参评论文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2. 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引入 过度;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