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理论知识 中国画理论知识 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数千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六法论”、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括着学养、立意、意境、气韵、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较之世界各国的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赏。 中国传统绘画的门类很多,形式、风格多样,不但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分,而且有工笔、写意、重彩、金碧之别,还包括书法、篆刻、壁画和民间绘画。现仅就中国画的特点和艺术规律作一些概括性的叙述。(一)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可以看到由于老庄的“天人合一”、“阴阳相克相生”的哲学观的影响,中国艺术家们很早便认识到艺术创作是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早在大约 1000 多年前,东晋的顾恺之便提出了“迁想秒得”主张,到唐代就确立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原则,形成了“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和“以形写神”、“超以象外”、“缘物寄情”等艺术理论。中国画家们既承认艺术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又十分重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画到唐宋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实精神和浪漫精神、写实方法和浪漫方法达到相当完美的结合。 中国画家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灵活。谢赫在论卫协时便说:“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并不防碍它“凌跨群雄”,成为“旷代绝笔”。以后,这方面的言论很多,如“离象而求”、“得以象外”、“物外求似”、“意在笔先”、“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等等。即超越具体物象的摹拟、再现,强调主观的创造作用,强调作者主观情怀的流露。总之一句话,强调“写意”。如写意画的出现,并发展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乃是为了“寄情”。它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中国画的一种总的艺术观念。即使工笔重彩,也只是表现方法上的不同。在艺术观念上,也具有极强的写意性。所以写意是中国画的一大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