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初中历史课改的看法 谯城区古井中心中学翟玉峰在新一轮基础课改的浪潮下,我积极投身于改革,勇于实践,结合我校课改模式,大胆探索,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就谈谈对初中历史课改的一些尝试。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古今中外普遍采用的基本的教学活动方式,课程计划的实施、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学目标的实现乃至师生关系的确立,大多都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那么,在当今改革的浪潮中,教师应该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的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探索焕发历史课堂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思路,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讲《中国历史》上册第十二课《红军长征》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生一起唱红歌、赛红歌、讲红军故事;在讲完 16 课《抗日战争胜利》后,我鼓励学生完成“活动与探究”题,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为主题的辩论赛。这样,我就教材中的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也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训练和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才能,让他们实实在在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被他人欣赏的滋味。 二、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探究式“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学习、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获得知识和结论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从历史的角度看,探究不仅是追求结论,它更是经历,是教师和学生亲自体验、感知教学和学习的认知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讲《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时,为了利用影视给学生留下探究的兴趣,我引用了报纸上对《走向共和》中历史情节的一些质疑,提出了本课的最后一个问题:在《走向共和》中,是否存在历史事实的错误呢?你想不想和小组的同学运用学过的历史知识来找找这些错误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都表示一定要认真看一看,争取找到一些错误。至此,我感到了学生对历史真正的兴趣和热情——这却是一部电视剧中剪辑的妙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