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又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教育是讲究分寸的,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需要看到,批评和惩罚同样对成长中的学生具有特殊意义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的时候应保持一种清醒,因为学生是不成熟的,他会在言行举止方面有一些很不好的东西。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可能意识不到它的危害。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和错误,就要正确认识,勇敢面对,接受应有的处罚和教育,树立起承担责任的意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惩罚的教育被忽略了,甚至很多地方根本不敢涉及这个问题。这是很不正常的。 马卡连柯分析认为:所谓“惩罚是培养奴隶”的观点,实际上是单纯从生物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简单推论。惩罚虽然可能培养出奴隶,但也可以培养出自由和出色的人来。而“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观点,只是那些不接触实际工作的“教育家”的看法,这会使教师无所适从,而且变得虚伪起来。所以他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如果教师的良心、教师的熟练技术和教师的信念说明他应该使用惩罚时,他就没有权利拒绝使用惩罚。” 惩戒有惩罚、警戒之意,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学生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坎坎坷坷,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努力外,外在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误入岔道,走入歧途,最需要人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此时,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惩戒学生的任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必须有违背规矩后的惩戒,就要让学生为违规付出代价。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可塑性极强,必须让学生从小明白:每个人获得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当你侵害到别人的自由时,就要以限制你的自由作为惩戒条件,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说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不是学生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这样的观点潜藏着一个危险,就是说即使是未成年的学生,他本身是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是不是具有一定的责任?他要不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还是他的过失归大人负责?这些问题值得反思。 许多学校的教育,目前是谈“罚”色变,不要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处分,即使对学生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