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 马说1. 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3.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韩愈( 768—824 ),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 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 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等。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 ( 守门人 ) 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重点词语 世有伯乐,然①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②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④死于槽⑤枥⑥之间,不以⑦千里称也。① 然:这样。② 故虽:故,所 以;虽,即使。③ 祗:同“祇”, 只是。④ 骈:两马并驾。⑤ 槽 : 喂牲口用的 食器。⑥ 枥 : 马棚,马厩。⑦ 以:用。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②尽粟一石。食③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④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⑤,且⑥欲与常⑦马等⑧不可得,安⑨求其能千里也?① 一食:吃一顿。② 或:有时。③ 食:同“饲”,喂。④ 是:这,这种。⑤ 外见:表现在外面。⑥ 且:尚且,况且。⑦ 常:普通。⑧ 等:等同,一样。⑨ 安:怎能,怎么。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重点词语重点词语 策①之不以②其道③,食之不能尽其材④,鸣之而不能通⑤其意,执策⑥而临⑦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⑧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① 策:鞭打。② 以:按照。③ 道:规律,方法。④ 材:才能。⑤ 通:通晓,明白。⑥ 策:马鞭。⑦ 临:面对。⑧ 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