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点击热点提示1.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与分布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途径1.结合实例,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地区分布及防治措施2.结合我国实际,考查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3.结合资料,考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系【考纲知识梳理】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3)环境问题的分布① 局域性a.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森林资源的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国家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利用充足的资金和技术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大为好转② 全球性因为大气运动、洋流、地表径流等不受国界限制,一方出现环境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其他国界甚至全球。如酸雨、国际河流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气候异常等。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① 环境问题单纯依靠科技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②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①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②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③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总量巨大,尤其是大量低素质人口,增长快,数量多。(2)资源相对短缺:需求量大;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3)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深。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中国 21 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2)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