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奇妙的参差美,诗仙的想象美——《蜀道难》解读2014.12.3 单看《蜀道难》 343 个字,我们说它文字渲染得好,蜀道真是难,句子瑰丽,了不起。也会烦恼李白到底在送别谁啊,李白为什么这样不厌其烦地写蜀道之难?着眼于整个唐诗单元,我们会说它风格豪迈,与众不同,狂放豪迈,浪漫主义。那么,放置于整个诗歌写作史呢?蜀道之险,可以“三国故事”里魏灭蜀邓艾越过阴平道的关键战役为例,帮助学生感受。《三国志》里如此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演义》第 117 回亦有描写。正因如此,“蜀道难”作为乐府古题,不同时代的人反复来描写。姑且看以下两首诗。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南朝陈)阴铿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唐代)张文琮你看,对于阴铿、张文琮等人来说,一首诗只是一首诗而已;对于李白,一首诗是他全部精神生命的舞蹈,是性格火焰的自由燃烧,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酒醉和狂飙。 一首诗,就是一个李白!李白的创作成了这个乐府古题的“终结者”,无人能及,不仅在文字艺术上,更在写作的投入状态上。李白是他精神世界的王者,诗就是他横戈立马的战场!所以,不必苦恼于诗人送别的到底是谁、“化为狼与豺”的又是谁、创作时间又是哪一年。千百年来,《蜀道难》带给读者以崇高、激情、雄伟的窒息式冲击,对这种风格直观或深刻的领悟,是对这个作品的最好祭奠!这首诗通篇在铺排、渲染,虽曰古风却颇有“赋”的风格。我认为,领悟它的美,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奇妙的参差美。中国古诗讲求严整、顺口,但是我们不要指望着李白写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这样的句子,他没有杜甫、李贺的这种雕琢耐心,他不喜欢耍这种文字上的小聪明、小伎俩。他磅礴,他不羁。他总不肯老老实实写个对偶句,即便写,也非要调皮地在某个地方“出点岔子”。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歌有一种参差美。1、整体的参差。仔细梳理可以知道,全诗49 句, 3 到 11 字不等。如果把一个字视为500 米,每句话视为一座山峰,把《蜀道难》竖排来看,就是连绵而高峻的蜀山!(句子按字数竖排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