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1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 就业质量低、 职业性别隔离、 性别歧视等是其主要表现。结合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从文化政策、公共政策、法律建设、教育改革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矛盾,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构建和谐社会公共政策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本是社会建设的新力量,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极大压力。其中,女大学生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 这种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发展障碍。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女性可撑半边天, 她的社会角色并不局限于妻子与母亲,女大学生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 分享了国家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中不乏精英, 但女大学生却一再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 这于女性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打击女性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和家庭婚姻地位, 这显然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最终也会转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和谐社会讲求人与社会、 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 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却一再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权利保护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男女平等和同民同工, 同工同酬等制度, 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 不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 实现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之一,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一)就业率低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 万,有 80 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百度文库2 万,其中女大学生占44%,超过 100 多万不能及时就业,女大学生占大多数。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06 年省内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中,截至 06 年 9 月 1 日,2006 年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36%,相比去年的95%的就业率,这个数据不能不让人担忧,在涌流于各大招聘会的就业大军中,女大学生因为各种因素成为了就业弱势群体。(...